日期:2025-07-01 10:17:43
1999年,戴柳凭借多年的努力,最终以687分的优异成绩通过了高考。面对志愿填报,她满怀信心,毫不犹豫地将北京大学列为自己的第一志愿。然而,等待了一个月后,当她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兴奋的她却发现这封信并非来自心心念念的北大,而是中国政法大学。戴柳明明没有选择过中国政法大学,这一切让她感到无比困惑和失落。
疑虑重重的她,立即拨通了当地教育局的电话,却得到了一个让她惊讶的答案——她的第一志愿确实是中国政法大学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为什么志愿表上的北大变成了中国政法大学?戴柳的未来,又该何去何从?
1999年夏季,高考结束后的那一天,戴柳充满信心地走出了考场。她看到了焦急等待的父母,安慰他们说:“别担心,一切都会好的。” 很快,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到来了。戴柳的父母紧张地守在电脑前,而她自己却显得镇定自若。当成绩终于出来时,戴柳的父母看到她的687分时,顿时松了一口气,激动地和她紧紧相拥。
展开剩余83%戴柳激动得几乎流泪,告诉父母,自己终于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了。戴柳的父亲似乎有些犹豫,沉默片刻后试探地问道:“你确定除了北大,真的不想考虑其他学校吗?比如清华、复旦或中国政法大学,尤其是政法大学,毕业后有很多铁饭碗的职业呢。”戴柳坚定地摇了摇头,告诉父亲,北京大学才是她的唯一梦想。
1999年,687分完全达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标准,戴柳也毫不犹豫地将北大填为第一志愿。在填报志愿的那段日子里,她的心情非常愉悦,整天幻想着自己会收到来自北大的录取通知书。终于有一天,戴柳家里没有人,她一个人待在家中,突然有人敲门。透过猫眼,她看到门外站着一位邮递员。
戴柳的心跳加速,她飞快地跑去开门,果不其然,邮递员手里拿着一封录取通知书。“恭喜你!”邮递员微笑着将信交给她。戴柳接过信封,却顿时愣住了——录取通知书上赫然写着:“中国政法大学”,而不是她心心念的北京大学。
她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,心中充满了疑惑:凭借687分的成绩,自己怎么可能没有被北大录取?她怀疑是否是邮递员搞错了,便问道:“你确定这是我的录取通知书吗?是不是弄错了?”邮递员看着上面的签收名字,信心满满地回答:“怎么可能?一切都对得上,名字和地址都没错。”
戴柳独自一人站在门口,眼泪悄然滑落。她决定打电话给自己的好友,向她倾诉心中的失望与痛苦。“怎么会这样?你的成绩不是687分吗,怎么会没被录取?”好友的疑问让戴柳更为困惑。她从未听说过其他成绩较低的人竟然被北大录取。好友建议她检查自己的志愿填报,看看是否填错了。
戴柳坚持摇头,告诉好友:“我确信自己填的是北京大学。”挂断电话后,她急忙拨通了当地教育局的电话。接到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她,经过查询,她的第一志愿确实是中国政法大学,且没有任何问题。戴柳心中一阵空荡,她努力回忆填写志愿时的情景,确定自己原本填写的确实是北大。
怀着满心的疑虑,戴柳赶到学校,找到老师哭诉了事情的经过。老师显然也很惊讶:“你不知道吗?你的父亲帮你改了第一志愿,把北大换成了中国政法大学。记得他在提交前把志愿表做了修改。”
这番话让戴柳如五雷轰顶,她愣住了,头脑一片空白。她几乎是机械地离开了学校,回到家中。晚上,父母回到家,看到桌子上的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时,父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但却忽略了坐在沙发上心情低落的女儿。
戴柳无法忍受地冲着父亲大声质问:“你为什么要改变我的第一志愿?为什么要让我失去梦想的机会?”父亲镇定自若地回应:“这是为你好呀。”听到这句话,戴柳顿时气愤不已,愈加伤心:“如果真是为我好,为什么要擅自修改我的志愿,让我错过了北大的机会呢?”
父亲的语气变得有些无奈:“你是女孩子,去中国政法大学好,毕业后有很多稳定的工作机会。”戴柳的泪水夺眶而出,她反驳道:“你根本是为了你自己吧!”她终于揭开了真相——她的父亲曾经有过梦想去中国政法大学,但最终未能如愿。所以,才借此机会把她的志愿改了。
听到这里,父亲沉默了。戴柳的心彻底凉了。经过一番挣扎,戴柳在母亲的劝解下与父亲暂时平息了争执。
后来,戴柳尝试与北京大学招生处取得联系,希望能通过破格录取进入北大,但因为名额已满,她的请求被拒绝了。当地教育局也明确表示,虽然志愿被修改是在规定时间内,依然视为有效。
自此,戴柳的北大梦破灭了。整个暑假,她都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,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疏远。直到九月开学时,戴柳才被母亲劝说去上学,她不情愿地踏入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大门。
大学四年,戴柳过得极其痛苦。她不仅与父亲断了联系,甚至在寒暑假期间宁愿留在学校或外出打工,也不愿回家与父母团聚。四年时间一晃而过,戴柳越来越感到紧张,因为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家。
正当此时,韩国一所大学前来中国政法大学招生,戴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这是她逃离家庭、追求自我生活的唯一机会。她通过了申请,顺利进入了这所韩国高校。
在韩国生活的二十多年里,戴柳再也没有与父母见面。她选择了自由与独立,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。而她的父亲,因一时的决定,永远失去了与女儿之间的桥梁。
戴柳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的选择,而不是以所谓的“为孩子好”来做出决定,可能最终会伤害孩子的梦想和未来。你对戴柳父亲的行为有何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